北京理工大学的院校代号 北京理工大学代码是多少

一、全国各大院校代码

部分如下:

一、10002中国人民大学

二、10003清华大学

三、10004北京交通大学

四、10005北京工业大学

五、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六、10007北京理工大学

七、10008北京科技大学

八、10009北方工业大学

九、10010北京化工大学

十、10011北京工商大学

十一、10012北京服装学院

十二、10013北京邮电大学

十三、10015北京印刷学院

十四、10016北京建筑大学

十五、10017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十六、10018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十七、10019中国农业大学

十八、10020北京农学院

十九、10022北京林业大学

二十、10024北京协和医学院

二十一、10025首都医科大学

二十二、10026北京中医药大学

二十三、10027北京师范大学

二十四、10028首都师范大学

二十五、10029首都体育学院

二十六、10030北京外国语大学

二十七、1003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二十八、10032北京语言大学

二十九、10033中国传媒大学

三十、10034中央财经大学

三十一、1003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三十二、10037北京物资学院

三十三、1003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三十四、10040外交学院

三十五、1004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三十六、10042国际关系学院

三十七、10043北京体育大学

三十八、10045中央音乐学院

三十九、10046中国音乐学院

四十、10047中央美术学院

四十一、10048中央戏剧学院

四十二、10049中国戏曲学院

四十三、10050北京电影学院

四十四、10051北京舞蹈学院

四十五、10052中央民族大学

四十六、10053中国政法大学

四十七、10054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四十八、1123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四十九、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五十、1141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五十一、114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五十二、11417北京联合大学

五十三、11418北京城市学院

五十四、1162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五十五、11626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五十六、11831首钢工学院

五十七、11921北京工商大学

五十八、11954中华女子学院

五十九、1245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六十、14596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院校代号

二、北京理工大学的代号是多少

10001北京大学,10002中国人民大学,10003清华大学,10004北京交通大学,10005北京工业大学,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07北京理工大学。

1、院校代码即院校代号,为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2、一个代码代表一个学校,排列与大学实力无关系,一般都是是按成立的时间,或者按地区编号的进行编码,没有实力或者好坏区分,只是为了提高机读效率。

三、北京理工大学代码是多少

北京理工大学代码是10007,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级建制,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卓越联盟高校、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

截至2021年1月,学校占地1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历经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华北大学工学院等办学时期,1949年定址北京并接收中法大学校本部和数理化三个系,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月,学校设有19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医工融合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开办7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30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10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点3个。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工程力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物理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料学,导航、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设计

国防特色学科:车辆工程,光学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工程力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飞行器设计,材料学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融合医工学等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3400余名,其中27名两院院士〔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1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非全职)、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非全职)〕、4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拥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8门、国家级精品教材7项、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3项、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36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防特色专业24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10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13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6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

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安全工程、装甲车辆工程、车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机械工程、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自动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装甲车辆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安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防特色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通信工程、安全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电子封装技术、装甲车辆工程、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

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机械与车辆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应用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软件工程、车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市特色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设计(通用设计方)、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自动化、软件工程、装甲车辆工程、安全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管理运筹学、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导论、工程制图、大学英语视听说、工程力学等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汽车运用工程、装甲车辆工程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与6大洲71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等50多所合作院校设立学生交换项目。2021年9月29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金融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研究、校园建设等领域互补优势,共享资源,协同发展,推进银校合作迈入新阶段。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设有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医工融合研究院,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实验室(中心)、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5个省部级实验室(中心)、1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2个“2011计划”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开放实验室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

馆藏资源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包括中关村校区图书馆、良乡校区图书馆和机械与车辆工程、法学、数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等4个专业分馆。截至2020年底,图书馆文献积累总量为278.29万册,电子图书171.70万册,电子论文866.91万册,网络数据库为302个,拥有以“北京理工大学文库特藏”、“中国科协文献收藏与交流中心”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为核心的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形成了高质量、学科覆盖齐备、印刷型与数字型并重、国防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