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机电学院校徽,首钢工学院详细资料大全 2024-08-31 02:44:51 0 0 一、重庆三峡学院代码是多少10643是重庆三峡学院的代码。重庆三峡学院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四川省万县初中师资训练班,先后更名为万县大学、万县专科学校、万县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与万县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四川三峡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00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三峡学院。2003年,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并入。2013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5月,学校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学校简介:重庆三峡学院坐落于重庆市万州区,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以文、工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理事单位,“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成员,是山东大学对口支援高校。学校占地面积达3039亩,校舍建筑面积72.64万平方米。历史沿革办学源头万县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6年的四川省万县初中师资训练班。学校于1958年更名为万县大学;1959年更名为万县专科学校;1977年时为万县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高师班;1978年转设为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万县教育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万县专(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学校于1979年更名为万县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万县教育学院。重庆三峡经济学校的前身为万县地区经委干训班。学校在1984至1996年时期为万县地区交干部学校、万县地区工交职工中专学校;1996年更名为四川省万县市经济学校;1998年更名为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合并时期1993年1月10日,“三峡大学”筹备组”在万县师范专科学校挂牌。1993年10月,原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和万县教育学院完成了实质性的合并。1994年3月,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万县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三峡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00年2月,四川三峡学院更名为重庆三峡学院。2003年3月,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并入重庆三峡学院。2013年7月,重庆三峡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9月,重庆三峡学院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2018年11月,重庆三峡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与政府、企业等单位共同组建重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2019年7月4日,该校成为三峡库区高校科学技术协会联盟成员。2020年6月,发起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并当选副理事长单位。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2020年7月27日,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划转到重庆三峡学院。院系设置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18个二级学院,拥有涵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62个本科专业。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物理学(师范)、通信工程。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化学教育(师范)。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本科专业:汽车服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对口高职本科)。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本科专业:美术学、动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师范)、园艺。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安全工程、土木工程。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对口高职本科)。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经济统计学、经济学、会计学(对口高职本科)。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本科专业: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对口高职本科)。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族学(经济与管理)、法学、少数民族本科预科。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体育学院。本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师范)。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专业:日语、英语、英语(师范)。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二级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学院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数学),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育硕士、农业硕士、土木水利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电子信息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有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教育、土木水利、旅游管理7个重庆市高等学校“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资源与环境、教育等3个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点。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育硕士、农业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市级教学团队(6个):中国文学类课程、经济学课程、本科数学核心系列课程、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2014年3月,刘正学入选万州区第四届科技顾问团社会发展咨询组,祁俊生、熊建立入选万州区第四届科技顾问团科技发展与管理咨询组。教学建设教学成果2017年11月,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成功进入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同时该安全工程专业优秀师生可获得相应的重庆市安全工程奖(助)学奖教基金资助。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共有重庆市特色专业3个、“三特”专业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精品课程1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8项。重庆市特色(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民族学(经济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与计算科学。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化工自动化特色学科专业群。重庆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高等学校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物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生物与食品基础实验教学。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学专业分层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三峡库区机电产业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东南大学“1+2+1”联合培养专业:会计学、土木工程。重庆市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三峡民间美术。校级精品课程:通信原理。学生成绩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近500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50余项,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等专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连续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学术研究建设成果截至2020年12月,学院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50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87项,获批省部级创新团队(创新研究群体)11个;获国家授权专利751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出版学术著作158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815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论文1053篇,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7篇,CSSCI收录论文314篇,CSCD来源期刊论文271篇。科研平台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建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重庆市发改委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2个;有市级学会2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轻合金材料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安全。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环江结构防灾减灾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群体。市级学会: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重庆市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102月,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79.9万余册,电子图书176.02万余种。学校拥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数据库、FAJS外文期刊数据库等15个中外文数据库;收藏有《四库全书》等大型古籍丛书、类书3.5万多册,善本1300余册,其中有《四声韵谱》孤本一套。共有64种古籍入选“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学术期刊《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三峡学院主办、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长期开设“三峡研究”等特色栏目。在对“三峡”的研究中,还开设了“理论前沿”“经济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新闻与传媒”“绿色教育”等热点栏目;该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教育阅读网、武汉博看网等来源期刊。合作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国外大学,与德国BSK、印尼国际日报等多家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与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大学建立了联合办学、互派教师、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部门和地方政府,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锐捷等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文化传统校训重庆三峡学院校训厚德、博学、自强、创新释义:“厚德”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其内涵为“协作、奉献、宽厚、诚信”。“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指广博地学习知识,其内涵为“尚学、博览、善思、明辨”。“自强”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作不断努力,顽强拼搏解。传承和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努力向上,永不懈怠。自也包括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强也包括身体之强、学业之强,更指能力之强、意志之强。其内涵为“励志、坚韧、笃行、有为”。“创新”指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意指创造、创意、创见。其内涵为“继承、扬弃、求是、超越”。校旗学校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央为校名,校名上方为学校校标。校标学校校标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双圆之间上方呈弧型排列校名,下方呈弧型排列学校英文名称,内环中间有太阳和象征长江三峡夔门的组合图案,组合图案中间有学校英文简称“CTGU”和建校时间“1956”字样。校徽学校校徽为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所佩戴校徽为红底白字,学生所佩戴校徽为白底红字。学院发展: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在区域经济和三峡文化研究上特色突显。现有重庆市科普基地和以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2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等2个市级学会,三峡化工、水资源环境、地质灾害、三峡艺术等24个校级科研所为代表的一批为库区经济服务的特色科研机构。出版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刊物《重庆三峡学院学报》。近年来,学校在三峡移民、库区产业调整、移民教育和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和探索,提供各类咨询研究报告100余份;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三峡库区库岸生态治理”项目研究获得重大突破,被重庆市、国家三建委列为重点攻关项目,项目成果被《光明日报内参》报道后,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的批示。近五年来,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0余部;被SCI、EI等权威文献检录500余篇;学校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近600项。科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及社科优秀成果奖25项。学校以“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为统揽,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近年来,学生在专业竞技、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艺竞赛等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项300余项;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我校广播电视专业余常海同学的摄影作品《一辈子难以忘记的是您这个眼神》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作品新闻摄影类一等奖;艺术设计专业张舒同学参加2011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学校多次被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三成”教育成果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武术比赛蝉联在渝高校6连冠。毕业生参加公招考试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居重庆市同类高校前列,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注重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单位,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多所大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在美国丹佛社区大学建立了“中国文化体验中心”。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国家二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和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园林式单位、语言文字示范学校以及重庆市教育质量管理年先进集体、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0年5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中提出“要把重庆三峡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学校正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到“十二五”末,学校将发展成为三峡库区及渝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文化研究中心,为库区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莘莘学子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任教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100余所大学,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毕业生就业于海尔、海信、TCL、长虹、康佳、科龙、美的、格力、华为通讯、中兴通讯、一汽、二汽、奇瑞汽车、东方通讯、伊莱克斯、微软、通用汽车、诺基亚、UT斯达康、中国电子集团、LG、东芝等国内外大型企业,成为了各大企业的设计主管和设计骨干力量。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汽车造型师”。郑素霖,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造型83级校友,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造型设计首席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产业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造型学组副组长,中国首批资深设计师,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组委会评审专家,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首批汽车造型设计师。林伟,男,198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南大学校徽设计者。教授,硕士生导师,产品设计系主任,福州大学教学名师,福州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设计学省级重点学科、福建省工业设计特色专业、福建省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福建省精品课程《设计表现技法》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中国高校科学与艺术创意联盟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创意产业协会理事,厦门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罗仕鉴,男,1974年5月生。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1992级校友。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智能CAD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的相关研制工作。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组织和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0余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九五、国家863/CIMS、国家计委重大课题、国家973课题数项。易晓,女,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原机械造型工艺美术系造型82级)首届校友,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胜,男,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1985级校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服务创新设计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SDN(Service-Design-Network)国际服务设计联盟(中国)主席,Togo/Trio Design创始人、设计顾问,曾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信息产品设计委员会(CIPD)秘书长。吴卫,男,湖南大学工业设计1985级校友,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现任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伍国平,男,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99级校友,华为消费者BG创新设计中心副部长,负责华为旗舰手机设计原型的创新工作。历任华为终端手机设计工作一室/CMF设计主管,华为手机设计负责人,Dream Lab设计总监等职。何灿群,女,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原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工业造型设计专业90级)94届毕业生,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用户联盟华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管理工效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市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现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三、首钢工学院详细资料大全首钢工学院( Shoug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坐落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以冶金、机电、建筑等工科专业为主的一所工科高等院校。首钢工学院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分院。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钢工学院,培养的本专科生主要面向首钢分配。1999年以后,学院开始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学院获得“首都文明单位”称号。截至2018年12月,学院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设有7个二级学院,31个高职专业、15个成人专科学历教育专业;馆藏数字资源量27TB,图书馆藏书35万册;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408人,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在读生1200人。基本介绍所属地区:北京市主管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官网::sgit.edu中文名:首钢工学院英文名:Shoug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SGIT创办时间:1978年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理工类属性:公立全日制普通工科综合高校现任校长:白新校训:自强、求实、团结、创新校歌:奔向明天的辉煌主要院系:信息工程系、建筑与环保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学校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6号学校代码:11831基本信息,知名校友,历史沿革,学术研究,建设成果,学术资源,办学条件,院系设定,师资力量,学校荣誉,人才培养,教学建设,现任领导,传统文化,校训,办学理念,校徽,校歌,校园环境,历史沿革首钢工学院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为北京钢铁学院分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工科高等院校; 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钢工学院,学院以冶金、机电、建筑等工科专业为主; 1999年以前,学院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主要面向首钢分配; 1999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学院确立了以培养有鲜明职业特色、适应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素质套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开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实践。学术研究建设成果学院取得过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市级高校教学名师和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市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教材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和荣誉。2016年1月“北京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项目”完成为期两年的建设目标并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在国家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有的论文获得市级或行业协会奖项。学院申报的“北京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项目”获得立项批准,建设期为两年。学院教师主编的教材、专著共164种,在国内各类刊物及国际学术专业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达700余篇。我院教师参与研究开发的一些科研项目填补了我国冶金工业技术的空白。学术资源图书馆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藏书33万册。办学条件院系设定学院截至2014年设有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系、机电工程系、建筑与环保工程系、基础部和成教学院。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土木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6个成人本科专业和行销策划与连锁经营、涉外财会、现代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技术与套用、计算机套用软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路技术(通信)、电子商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自动控制工程、套用电子技术、建筑装潢、建筑工程、环境监测与保护、环境保护工程、产品商业化设计、机电套用技术、物流管理等21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信息工程系普通类专业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网路技术、软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艺术类专业电脑艺术设计 6个专业,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设有多个专业方向。全日制在籍学生615人。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9人;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11人;“双师型”素质教师18人,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聘请多位信息技术领域的著名教授、企业专家为***教授,建成了一支来自教学科研与生产一线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共同推动系部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首钢工学院8号楼及校标机电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有教职员工2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讲师14人。从1979年建校以来,该系开设过冶金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电气及自动化等本科专业。现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重点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该系教师研制开发的高炉全液压开口机专利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冶金工业技术的一项开创性成果。建筑与环保工程系开设的工科类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冶金技术冶金技术(高端金属材料方向)艺术类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与证书建筑与环保工程系具有优质的教学、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有大量实训室,如艺术工作实训室、装饰施工工艺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模型制作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环境监测实训室、水污染治理技术模拟操作实训室、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模拟操作实训室、环境评价综合实训室等20余个,还建有建筑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专用教室等,其中环保类实训基地被评为优秀实训基地和北京市公共示范实训基地。建筑与环保工程系依托多个知名企业,创建了一大批校外产学合作教育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实际训练,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获得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者还能取得相关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中、高级工取证率达到80%~90%以上,实现了“双证书”教育。经济管理系首钢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始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特点,以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套用型人才为追求。专业设定符合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先进。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开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多家有关行业的知名企业建立起产学合作关系及校外实训基地,努力做到现代教育与就业技能的零距离。历届毕业生均已取得“双证书”,并以良好的职业能力与敬业精神受到就业单位的赞誉,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到95%以上。经济管理系现开设行销与策划、商务管理、财会(涉外)、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五个专业。机构设定为经济管理系办公室、行销与人力资源教研室、商务与财会教研室。基础部基础部是学院主要系部之一,承担著学院全部公共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基础部下设数学、外语、社科、体育4个教研室,开设了高等数学、经济数学、基础英语、***理论、法律基础、道德修养、体育等多门必修课程和心理素质教育、国防教育、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日语等多门选修课程,其中高等数学为学院精品课程。此外基础部还承担著一部分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授课以及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全部课程的辅导工作,并且承担著首钢公司公派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等教学任务。基础部有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部内共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19人。有多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等,并在北京市高校教师授课比赛中获奖。师资力量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9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职称教师67人、博士5人,形成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荣誉引入世界上最大的IT职业培训机构-印度APTECH公司开创的软体工程师认证课程体系-ACCP课程,培养国家和国际双重认证的软体工程师。引入美国斯坦福英语口语训练系统,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及手段,让学生接受最先进的英语口语训练。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是首钢工学院开展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在各类高校云集,教育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首都北京,首钢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北京地区同类院校领先水平。2004年组织学生首次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竞赛,获三等奖;自2001年学院组队参加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连续四年取得优异成绩。 2001年获中国二等奖一个、北京市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个;2002年获北京市一等奖一个;2003年获中国一等奖一个;2004年获北京市二等奖一个。首钢工学院在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办学体系构建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校生达6141人,其中研究生222人,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887人,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3032人。首钢工学院作为一所市属普通高等院校,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首钢集团为依托,进一步发挥办学强势,培养高素质套用型人才,为首都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与就业“零距离”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鲜明特色。在各类高校云集,教育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首都北京,首钢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达到99%以上,保持北京地区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作为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院校,首钢工学院以开创“多业多地”发展新格局、打造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首钢集团为依托,进一步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套用型人才,为首都经济发展和首钢转型发展需要服务。教学建设学院专业建设紧贴市场,动态评估,准确定位。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职业技能要求入手,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平台,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两个专业,为北京高校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参加北京市高职院校与德国合作开展的三年制IHK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该项目已完成两期毕业生培养,学生以优异成绩通过德方出题考试,获取相应机电一体化师、技术制图师职业资格证书。校内建有FESTO机电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环境检测实训室、环境工程实训室等高水平的实训条件;依托知名企业,建有一批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现任领导白新: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兼首钢工学院院长黄吴兵: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传雪:常务副院长王林:副院长段宏韬:副院长传统文化校训首钢工学院校训:自强求实团结创新办学理念高端引领多元办学校企合作创新发展含义: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较完善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体系;教培共升,中高职衔接,集公共实训、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健全教职工培训制度,以开放的思维、改革的勇气,不断探索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之路。校徽首钢工学院校徽释义:以“首钢”的汉语拼音字头“SG”和汉字“工”为设计元素,变形为相合的手形,建筑、结构、钢铁体块、六边螺帽结合汉字“工”,突出学院以冶金、机电、建筑、经济管理、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为主的行业优势和办学特色。首钢工学院校徽相合的手形传达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象征学院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和谐态势。图形简洁动感、造型独特,各部分有机铆合,象征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和谐持续、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与勃勃生机;体现出求实、创新、自强、团结的办学理念与校训内涵;昭示著首钢工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好希冀和灿烂明天。校歌奔向明天的辉煌作词:黎燚煷作曲:林国华永定河畔,桃李芬芳,阳光的笑脸在灿烂中绽放。遨游学海,点亮梦想,青春的风采在拼搏中飞扬。石景山下,翰墨飘香,智慧的花朵在生命里怒放。攀登书山,百炼成钢,拼搏的精神在时代中闪光。啊!首钢工学院,神圣的殿堂,我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营养。厚德博学、茁壮成长,我们心手相牵托起明天的太阳。啊!首钢工学院,成功的殿堂,我们在这里孕育时代的栋梁。自强求实、团结创新,我们追求卓越奔向明天的辉煌!校园环境学院位于京西五环路晋元桥西北侧,毗邻首钢篮球中心,交通便捷,办学条件优良。学院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