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兄弟院校 红色气质永不变,北京理工大学怎么样 2024-08-31 11:39:52 0 0 一、如何评价北京理工大学学术严谨,体制略僵化。科研水平很高,教学水平一般。学校不大,总体偏科研,国际上偏重科研成绩的QS排名里北理一直在稳步提高,处于国内十几名的位置。国内的各种排名算得上权威的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排名,其他诸多排名没什么参考价值。北理的位置避免不了要与北航比较,历史上北理北航各种恩怨,现在很多人感觉到北理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先说外因:北理传统比较务实,擅长领域主要在军事工业方面,产品成果等大多数是成本导向型,比较土,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不被人关注;近几年国家大力投入的是深空探测、航空工业、航海,不是北理所擅长的领域(北理深空探测实验室才成立没几年,负责教授也是从兄弟院校挖过来的,土著都是兵器领域的,以陆军装备为主),而且现在国家整体发展路线正在由被动国土防御转向主动积极防御,所以海空军方面会持续大量投入,另一方面航天正在往民用化商业化发展,经济利益越来越高,投入也不会少,所以受行业影响,北理受到的关注不如兄弟院校,当然这不是说北理没钱,科研经费北理排名一直很高,另外北理也在积极发展新的领域;校友掌权者少,这是个很尴尬的问题,北理一向以工程师文化自豪,号称工程师的摇篮,大多走的科研生产路线,而目前国内评选院士很多情况大家都懂得,光靠学术做的好是很呵呵的,而在某弹不如茶叶蛋的年代北理人才流失极其严重,导致人才的断档,综合起来结果就是院士集团北理只能靠几位年纪非常大的老院士撑着,后来的没有强力外援进不去,话语权越来越小,评选各种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时候实在无力。以上外因导致北理在宣传上看起来就是一直衰落,再说下内因:北理一直重科研轻教学,制度上也比较僵化,所以老师们虽然学识很高,但教学热情一直不高,一方面学校科研任务很重,很多老师没那么多精力,另一方面投入高回报小。本科同学基本要依靠自学为主,如果能自己总结问题再找老师交流效果会很好,听讲为主的同学多数不会适应。这也导致北理学生分化的很严重。另外本科与硕博分界太大,大多数本科同学不了解自己学校,不明觉不厉;从匡时代开始的两个校长都一上任就重新划分学院,都把自己的领域扶正作为第一大院,院系的频繁变动导致传承的断裂。老校友们说的老几系现在估计没几个清楚。先后重点扶植的光电属于分系统,对其他学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力学偏理论,与其他工科学科联系不多,而且校内合作很少。长久下去必然是传统的优势学科由于培养力度不够而萎缩(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多是人事方面的),各种分系统很难突出(其他学校也在迅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不具优势的学科很难迅速突破,尤其本身底子不厚的情况下)。生源问题。北理宣传上没优势,同学们不够自信,学科建设上成就不多,生源质量自然会越来越差。而且北理作为北京最不歧视外校考研的学校,加上管理部门简单粗暴,所以生源不仅更差而且同学们无归属感。(非歧视,我接触的大多数外校研究生总体水平确实略低,北理专业方向大多独特,外校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过来实在是吃力,当然也有极为优秀的,作为本校学渣我不能比)。二、沈阳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比较实力中北强很多本来都是兄弟院校这么说好像有点过分,但是因为沈阳理工的优势专业全部搬到了中北,所以它现在连博士点都没有,而中北有18个科研的话中北的重点实验室级别高不少,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中心,还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大学生素质基地,创新基地,大学电子电工示范基地,而沈阳理工的那两个大概也只能算部级的,和我们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一个级别,所以也差很多,至于硬件,中北是山西硬件最好的大学,实力很不错,宿舍中北不好,你要看中宿舍不要来这里,其它方面你没理由不选这里三、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哪个好个人倾向于哈工程,虽然西工大是985,但是哈工程在业内毫不逊色,就业方面哈工程绝对强于西工大,我是过来人,对这方面比较了解哈工程的船舶和核工业在行业内的名誉和地位几乎无人能够颠覆,这一点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专业对口才能得到的,可想而知在这些领域哈工程是鼻祖控制,能动,通信,电信,制导,电磁兼容,智能运载器,动力定位,组合导航和减摇鳍,仿生技术方面可以说哈工程在国际上都占有一亩三分地,前两天中央10还刚刚播出了哈工程的仿生技术来着水声工程听说过吧?了解这个专业的人都应该知道哈工程的有多强,虽然西工大在这方面也不错,但是比哈工程可差老远了不过西工大的飞行器不错,喜欢的话可以考虑,不过查查历史可以知道西工大的航空系是哈军工分出去的,哈军工,也就是现在的哈工程,你懂的四、红色气质永不变,北京理工大学怎么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沉淀和经验的事业。纵览全球,凡是做的不错的高校,其历史都十分悠久,历史会赋予高校不同的性格,会让一所高校有着卓尔不群的气质。北京理工大学就是一所被历史赋予红色气质的杰出高校。北京理工大学诞生于1940年的延安,彼时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一穷二白,食不果腹,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群人怀着希望、理想与信仰在黄沙漫天的窑洞中走出了新中国理工类科研的第一步。之后,风云变幻,天地换色,红星照耀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应党之所需,国之所急,民之所愿不断的搬迁、改组、分离,新建……一言以蔽之,国家需要什么,北京理工大学就研究什么。1949,举国欢腾,北京理工大学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定居北京,1952年,应国家需要定名北京工业学院,扛起工业国防高校的大旗,1988年正式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已成长为一所优秀的综合类高校,设有21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涵盖理、工、经、管、文、哲、艺术等社会发展继续的主要学科门类。北京理工大学不仅仅在国防工业教育上独领风骚,在其他学科层面也斩获颇多。其设计与艺术学院从工业设计起家,海纳百川,博取众家所长,已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多个专业,学院师生获奖颇多,德国红点奖最佳设计奖、德国 iF新秀设计大奖最佳设计奖、CDN中国汽车设计大赛“最佳外观设计奖”等都被收入囊中。有人觉得,北京理工大学如今往综合类院校发展是失去了初心,他们就应当死磕国防工业,全力培养国防人才。其实,向综合类院校转型,才最符合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气质。北京理工大学向来是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现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国防需求放缓,而且有许多兄弟院校也能够分担多方向的科研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将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自然需要培养更多的综合性实用人才。在大力建设综合类高校的同时,北京理工大学也没有对国防工业掉以轻心,每年都会向中国兵器工业、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航空集团输送大量的人才,同时将目光更多的聚集在高精尖国防技术上,雷达技术、坦克技术、无人机技术等等,许多技术都与人民军队密切合作,更深入,更高端,自然保密性就更好。国家需要什么技术,北理工就研究什么技术,国家需要什么人才,北理工就培养什么人才。无论经历过什么,北京理工大学始终都是那个在延安窑洞,一穷二白之下依然胸怀天下的红色高校,镌刻在灵魂中的红色气质永不褪色。五、为什么说北医和北大是“兄弟院校”1、北京大学包含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北京大学六大学部之一,但其他学部为虚设,医学部具有实体的行政体系。通常说的北大,特指北京大学校本部(燕园校区)。2、按照官方说法,北大、北医同根同源。但是毕竟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独立运营,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整个北医系统,包括医院实力、声望和校友资源都达到了极高的影响力,因而在与北大合并的时候底气十足。经过各种博弈妥协,最终以医学部的形式与本部合并,保留了医学部行政体系的独立,因而合并前与合并后平滑过渡。3、招生:除了2000年合并首年外,其他年份医学部和本部采用两套招生代码,很容易让人感觉北大和北医是两个独立的院校。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