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新建二本理工院校 河南理工大学从22年开始还有二本专业吗

一、天津城建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院校

根据教育局规定,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

学院简介:

天津城建大学是一所天津市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天津大学建筑分校,1987年更名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决定:天津自筹经费建立大学分校。在完成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任务外,全市再扩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进行培养,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

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学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大学第四分校。

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称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划归建工局主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0年7月14日,学校由单一的工民建专业,调整为三个专业,即:工民建、暖通和给排水专业。标示着天津大学建筑分校的专业结构初步形成。1980年9月,学校开始参加市高校统一招生。

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处建议:“在办好现有建筑分校基础上,经过三至五年过渡成为天津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谭绍文联合签署文件:“从82年1月1日起建筑分校划归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双重领导。”

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刘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领导视察学校,确定对建筑分校实行“由城建系统扶持,为城建系统服务”的办学方针。

1982年8月,增设建筑学、硅酸盐、燃气供热三个专业。

1983年8月25日,学校四个专业的首批487名毕业生,分配到市区及四郊五县约50个单位。

1984年9月24日,学校综合教学楼——“勤业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和剪彩仪式。

1985年7月6日,副市长在市建委总工孙连溪的陪同下视察学校,确认改建学院,并建议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岭同志批准移址新建。1985年7月22日,市建委决定:待市政府批准该校2700名在校生发展规模后,在市西郊侯家台外侧拨地二百七十亩作为发展学院用地;分三批新建校舍十万平米;校名定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1985年8月1日,市高教局决定,将天津理工学院土木系整建制划归建筑分校。

1986年8月28日,根据市城建工委及建工局党委通知,天大建筑分校党的关系归属市城建工委。

1986年9月18日,市长、顾问等领导,审查了该校新校址规划方案,通过了“一主二配带群楼”的设计方案。

1987年4月2日,市高教局主持召开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城市建设学院的论证会。建设部教育局副局长和高教处处长专程从北京来津听取论证。龚小道校长汇报了建筑分校的现状。经论证,与会的同志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一致同意将“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的结论意见。

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教计字第223号文件,批准在天大建筑分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定学校在校生发展规模为三千人;

设立建筑学、建筑材料与制品、给水排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供热通风空调工程及城市燃气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从88年开始正式招生。

据此,经学院研究确定“12月15日”为校庆日。

1988年5月23日,在完成新校址征地即“三通一平”基础上,43000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和图书馆两项工程正式开工。

1988年9月1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首次招收的新生报到。共招学生319人,其中本科274人。1988年9月4日,学院举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暨首届新生入学典礼”大会。

198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老市长李瑞环同志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题写院名。

1993年6月19日,学院新址工程通过验收。

1994年12月1日-5日,国家教委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对该院进行以教学工作评价为中心的全面考核。1995年2月12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签约挂牌仪式在电教馆举行。

1996年4月8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等十三所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结论的通知》,批准该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顺利通过。

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2002年9月10日,第18个教师节之际,学校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新题“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

2002年10月17日,中共天津市委津党《关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党的关系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问题的批复》颁布:“同意将天津城建学院党的关系由市委规划建设工委管理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

2005年6月10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津教委[2005]91号文件《关于报送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做出批复,同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校园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立项。

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13年4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升格为天津城建大学的申报获得通过。

2013年5月31日,举行更名仪式正式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

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与波兰两所工业大学联合申请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工程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

2020年9月27日,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3月,该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2021年12月31日,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4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提升,20位教师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其中国家级工程项目人选2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省部级各类人才项目43人,其中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3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8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4人、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科技优秀人才3人、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4人。拥有15支天津市教学团队、6支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支天津市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天津市“项目+团队”创新类B级团队、1支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1支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天津城建大学拥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学位点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化学、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计算机控制与建筑智能化、建筑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测绘与3S技术、城市热能工程、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工程施工装备及其自动化、环境材料与技术、城市艺术设计、城市管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5个):建筑学、风景园林、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工程管理。

重点学科

天津市一流学科(2个):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特色学科群(4个):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管理。

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硬件设施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占地面积61.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5万平方米。校园网用户为15561人、5个出口、总带宽6Gbps。敷设无线信息点4000余个,校园无线网覆盖了教学办公的主要楼宇及学生宿舍。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共获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2个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和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6个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认证)。

该校拥有3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精品课程12门,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

天津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建筑电气智能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规划、网络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艺术设计

天津市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数据结构、结构力学、外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系统工程与运筹学、传热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应用统计学、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桥梁工程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市政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能源与安全工程实验中心

学生成绩

2012年,该校本科生实际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共2753人,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9篇,其中1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46名,同时评选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10名。其中1人获得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在2012年天津市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中,专家组针对“规章制度”、“网络管理”、“文本质量”和“整体印象”四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价成绩分别为:“好”、“良好”、“好”和“好”。

2008年至2013年4月,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3项;在历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均获得团体优胜杯;有46支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队获得天津市先进示范队荣誉。

拥有一支女子足球队,获得2010年、2011年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亚军,2012年全国女足足协杯冠军,201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铜牌;2011年有4名队员入选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荣获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冠军。获得2008年度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荣获2007—2011年度天津市文明单位,获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先进单位,2012年度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个,包括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高校智库,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1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4个(地质环境与岩土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水质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部)、数字城市与虚拟现实实验室)。

该校拥有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城市化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建筑能效研究中心、岩土文物加固与保护研究所、绿色建材研究所、环境净化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污染修复生态研究所、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智能化研究所、现代制造与测控技术研究所、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历史城镇规划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个):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实验室和基础设施耐久性企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吹填造陆与滨海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市工程中心(7个):建筑垃圾与燃煤废弃物利用技术工程中心、滨海软土技术工程中心、绿色住区建设技术工程中心、建筑智能化技术工程中心、燃气高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化工废水源头减排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机电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天津市高校智库(1个):城市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设成果

据2018年12月官网资料显示,该校近五年在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处理与环境治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5项;2014年首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实现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9项。

该校先后有200名科技特派员受市科委委派进驻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市建委、武清区政府、津南区政府、天津住宅集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多家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开展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借助各类平台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决策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建有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了包括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环境检测公司等12个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20项科研成果被列入《天津市建设领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储备库》;被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研究成果20项,其中获市主要领导直接批示4项,获得市优秀咨询成果奖3项;开展科普活动20余次、文化成果展10余次、艺术成果展30余次,科技成果展10次。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3月,该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共有纸质图书134.17万册,纸质期刊963种,电子图书183.64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9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平台85个,试用库54个,本地数据量45T。

学术刊物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2—1439/TU,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9X,英文刊名Journalof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1995年公开发行。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始改为双月刊,每双月末28日出刊。2011和2013年经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心审定,《学报》入选第二、第三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学报的主要栏目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地质与测绘、环境与市政、能源与机械、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学科、建筑与规划、经济与管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市交通、城市艺术、人文与社会、教育与教学研究等。

二、河南理工大学从22年开始还有二本专业吗

有。河南理工大学有二本专业,具体的二本专业是: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摇杆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交通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消防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物理学、材料化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安全管理、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城市规划、数学类。

三、广东二本b大学排名(广东二本b类大学排名)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广东二本b大学排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东二本b类大学排名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广东有哪些二本大学

2022年广东省内第二批次录取大学一共有36所,排名比较好的前5名院校分别是:东莞理工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五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所谓“一本”、“二本”是通俗叫法,也可理解为官方发布的在本省“第一批录取”,"第二批次录取"院校,或者按照“投档分和位次”进行的人为通俗判断。

东莞理工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有教职工1741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85人、副高职称人员383人,博士80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11人。

此外,学校还聘请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等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公办二本大学排名大全

广东公办二本大学排名大全:

1、广东金融学院

2、广东警官学院

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4、广东药科大学

5、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6、广州美术学院

7、五邑大学

8、惠州学院

9、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10、广东海洋大学

11、广州体育学院

12、东莞理工学院

13、广东医科大学

14、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15、肇庆学院

16、岭南师范学院

17、广州航海学院

18、韶关学院

19、嘉应学院

20、韩山师范学院

2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23、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24、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26、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27、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28、广东工业大学

29、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30、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2022年广东最好的二本大学排名

1、广州商学院

广州商学院,创建于1997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核心区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经管类学科为主,经、管、文、法、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97年9月的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康大学院,是华南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2004年转设为独立学院,更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是广东省第一所独立学院。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更名广州商学院。

2、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谢可滔先生于1989年创建。是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倡始成员单位,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截止到2017年9月,学校开设本科专业45个,专科专业1个,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在校生18000人。

3、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管理学、经济学为主,文学、法学、艺术和工学、理学多学科交融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创办于1993年,原名民办培正商学院。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高校并更为现名;2009年3月获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是广东省第一家获得该证的民办高校。

4、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和招收留学生资格。前身为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5年,2014年升格本科并更名为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分广州花都和佛山三水两个校区。地处广东“三大经济圈”之一的“广佛肇”经济圈内,基础设施齐全,办学资源丰富。校园总面积1358.07亩,校舍面积501662.8平方米。

5、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

广东金融学院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2000年,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州商学院

广东省二b排名前十名

广东二b学校排名-:差2b25,就别报省内2B了.报省外2B.挑一些冷的、名字不好听的.几率大一些.

广东省二本B类学校排名-:广东省的二本b类大学有:东莞广东科技学院佛山广东东软学院广州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广东培正学院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2b大学有哪些?: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3.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4.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5.吉林大学珠海学院6.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7.广州大学松田学院8.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9.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0.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2B类院校的排行榜是怎样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广东有那些2B类较好的院校和排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国贸系许多专业都很不错..强烈推荐!

广东本b大学-广东哪间2本b学校最好?我心目中的几间,不知哪家最好1.华南师:按全国排名来看,最好的本B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都还可以,华南师大南海学院有一本和大专,不大清楚有没二本B.

广东2B院校排名和报考?-:1.是想问最好的2B院校能不能考得上吗?省内最好的是北师大珠海分校,应该几率不高,去年的录取分数接近本A了.2.排位挺前的,我去年咨询过我老师很多次,他说因为是平行志愿的,广外南国商和珠海三间的地位是相当的,也就是说你这...

求广东地区第二批B线学校排名-:如你是学理科:化工类的话珠海北理工是最好的中山大学新华也不错学外语的话:广外那间,华师增城学院你的分数我不建议你去珠江,华立,华软,华商,白云学院这几间都是很差的,而且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几乎找不到家教类的好的兼职珠海那边的消费是很高的,

广东有哪些第二批本科B类学校比较好?求详细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广州华软这些都不错

急需一张广东省2B类院校名单,最好有排名的,非常感谢!-:第一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第二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第三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第四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第五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第六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第七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第八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第九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第十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剩下的不排座次: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14所二本大学排名

广东14所二本大学排名如下:

1、东莞理工学院。

2、五邑大学。

3、广东金融学院。

4、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5、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6、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7、韶关学院。

8、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9、韩山师范学院。

10、肇庆学院。

11、惠州学院。

12、嘉应学院。

1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14、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公办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

广东省公办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如下:

1、广州大学。

2、广东工业大学。

3、华南农业大学。

4、广州医科大学。

5、广州中医药大学。

6、广东警官学院。

7、广东财经大学。

8、深圳大学。

9、南方医科大学。

10、汕头大学医学院。

广东省高校2021年招录数据可知:

1、广东省物理类收分最高、最难考上的公立本科大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该校2021年物理类投档分数线为650分,2021年的最低位次为2960名。

2、广东省物理类收分最低、最好考上的公立本科大学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该校2021年物理类投档分数线为401分,2021年的最低位次为252814名。

3、广东省历史类收分最高、最难考上的公立本科大学为:中山大学。该校2021年历史类投档分数线为615分,2021年的最低位次为1453名。

4、广东省历史类收分最低、最好考上的公立本科大学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该校2021年历史类投档分数线为414分,2021年的最低位次为127710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州大学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